宏川智慧:在化工仓储赛道上勇往直前
这一年,东莞大规模的招商引资和全面铺开的外向型经济取得丰硕成果,不仅“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达16000多家,累计利用外资40多亿美元,东莞人均生产总值也跃居全国前20名。
城市的经济活力吸引了厦门大学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林海川。在分配工作时,他做了一个另类的选择——东莞虎门一家镇属企业。
到了镇属企业,林海川直接去了下属子公司——虎门化工贸易公司,当时此公司只有一块牌子,也没固定业务,林海川就召集了几位中学同学一起干,这名21岁的年轻人实际上已经承担了一个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小老板的角色,开始做化工贸易。在1996年镇办企业改制风潮中,他果断抓住机遇承接了虎门化工的业务和人员,将公司更名为“宏川化工”,真正做起了老板。
当宏川还在企业未来的发展初期时,与中国很多的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一样,生存是企业的第一位,当时宏川化工并没有十分长远的战略规划——“活下来!哪些业务好做就做哪些业务,哪些业务能做就做哪些业务。”
化工贸易渐渐做到一定规模,林海川觉得可以再涉足拓展其他领域。他觉得贸易的门槛太低,也不具有核心竞争力,于是,他把眼光投向产业链下游,尝试化工制造业。
第一次试水,林海川开起了一家涂料厂,原因有二:首先,宏川的贸易业务,很多下游客户就是涂料厂,因而他自认为对这个行业有点了解;此外,当时刚好有一家涂料厂欠了宏川的钱,还不了,所以宏川只好以这家工厂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抵债,然后另起炉灶,搞了一个涂料企业。
虽说在同一个产业链上,但隔行如隔山。涂料厂经营了几年以后,碰到了经营困难,最终惨淡收场。
但这个插曲却给宏川后面的道路带来了重要的启发——把产业选择放在第一位置。“去开拓一个新的业务,我们第一考虑的问题是产业选择。”林海川说。
有了更深入的产业思考之后,林海川把目光再转向产业上游,2001年投向专业性极强且特殊的化工仓储。
随着企业化工贸易业务越做越大,要使用到仓储服务,所以当时宏川在很多地方都租用着储罐,为此林海川决定试水“化工仓储”赛道。
第一个因素,液体化工产品是要存放在有特定资质、专业设施设备的场所,因此储罐业务在产业链当中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个因素,因为仓储企业要拥有码头资源、特殊牌照,有着较高的竞争壁垒,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仓储企业在产业链中能具备一定的话语权。
“这个产业未来极具市场竞争力!”就这样,林海川开始在化工仓储赛道上标记了一个名为“宏川”的记号。
2001年,勇闯“化工仓储”赛道的宏川,还是一家普通的非公有制企业,一切从“0”开始,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首先要过的是审批关。化工仓储行业有很高的政策门槛,审批部门非常多,而且有些审批要报到国家部委,每一个项目的审批文件都有一本书这么厚。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但宏川还是吃了不少“无经验”的苦,走了不少冤枉路。
其次是土地关。化工仓储的项目离不开船舶运输,不仅要有优良的深水岸线,而且最好背靠产业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还要有大片的土地,所以选址门槛也很高。经过三年选址、筹划,2004年,宏川成立了旗下第一家仓储企业,名为东莞三江港口储罐有限公司。
最关键的是资金关。化工仓储的项目投资较大,回报周期也很长,以码头储罐项目为例,单项目投资额至少在5亿元以上,且从筹建到投产至少要5年时间,在此期间不能产生任何现金流入,所以这类项目的门槛远比常人想象的要高。
从2001年开始筹备,2004年成立仓储企业,到了2007年,东莞三江的一期工程才建成投产。6年多的时间,终于看到成果,整个项目建成以后,“它的出租率非常高,业绩非常好!”
从那个时间开始,宏川坚定选择了化工仓储赛道,在后来的企业故事里,宏川明确了这条“主线”,在这条产业链上进行深度发展。
东莞三江二期投产后,罐容量达到25万立方米,标志着宏川完成华南布局;从2009年开始,宏川智慧走外延扩张之路,先后收购江苏太仓和江苏如皋的两家仓储公司,成为国内主要的民营化工仓储企业。
从规模来讲,宏川的并购是个以小吃大的过程。随着长江南岸的太仓阳鸿、长江北岸的南通阳鸿这两个并购完成,宏川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异地布局阶段。
在中国,目前最大的三个化工区域是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尤以长三角为最。长江三角洲有很多化工产品的规模、用量占到了全国的差不多一半,所以宏川当时在华东区域配置了最多的储罐资源,以满足市场需求。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2008年是单边下跌的大熊市,而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2008年是美国次贷危机向全世界蔓延、景气度“速冻”的年份。此时的林海川和宏川,却在“最冷枝头迎春来”——开始组建专业团队,筹划在A股市场上市。
按林海川的观点来看,上市是企业长期战略规划的一部分,虽然2008年的长期资金市场表现和宏观经济环境都不是很好,但是当时宏川已经看到了化工仓储行业未来的发展的新趋势,上市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抓住行业机遇。
一方面,当时宏川正处于由化工贸易向化工仓储转型的关键时期,公司旗下东莞三江一期工程刚刚投产,就直面了市场的严峻考验。即便是2008年下半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冲击,原油及化工产品价格见顶后迅速回落,化工仓储行业所受的影响仍然有限,出租率仍然维持在高位。到了2008年底,随着中央政府出台4万亿元的强效刺激政策,化工仓储行业的供需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由原来的“求客户租罐”变成了“一罐难求”。
当时的市场火爆到什么程度?宏川旗下东莞三江二期工程还没有投产,新建储罐就已经全部租出去了。因此,宏川坚信化工仓储物流领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2007年到2009年,林海川开启了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学习,开始真正了解如何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并逐步实践到宏川内部的管理上来。这段学习经历使他深刻认识到,要实现企业规模的跨越式增长,必须借助长期资金市场的强大力量,发挥其“倍增器”与“加速器”的双重功效,助力宏川由中小型企业稳步迈向大规模的公司的行列。
“上市确实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虽然我们一开始做了预计,但真正实施起来,发现其复杂性和挑战性远超预期。”林海川坦言。
宏川要一直提升自身的运营能力和管理上的水准,以满足上市的条件和要求。这包括优化治理结构、完善内部控制、提升业绩等方面的工作,每一项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真正的困难在于上市前的冲刺阶段。2017年,证监会加大了对申请上市企业的现场检查力度。4月28日,监管部门组织对120家拟上市公司进行现场检查抽签,6家企业被抽中,概率仅5%,而宏川智慧恰恰成了6个“幸运儿”之一。由于现场检查很严格,大部分被抽中的企业很快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但是宏川从来没想过放弃。
“因为从开始筹备上市时我们就知道:合规是上市的基础,合规的企业要能经受住监管部门考验。”林海川说。
核心团队立刻取消了即将开始的“五一”假期,组织迎检小组进驻三江库区,林海川担任小组组长开展迎检准备工作。由于具体的检查时间不会事先通知企业,所以迎检小组只能在忐忑中等待。最终,宏川在2017年10月份成功通过了长达半个多月的现场检查。
2018年1月的第四周,证监会发审委总共安排了三天审核,宏川排在第三天。因为之前顺利通过了现场检查,所以在上会之前大家是比较有信心的。“但是第一天审核结果是7过1,第二天是5过1,这时候我们的信心开始急剧下降。”林海川回忆说。
1月26日上午,当时是林海川和财务负责人李小力,以及2名券商保荐代表人,他们4人出席了证监会召开的IPO发行审核会议。林海川印象最深的是最后公布结果时,随着宣告人说出“通过”两个字,还没有来得及高兴,林海川就听到站在他和李小力中间的保荐代表人很兴奋地大喊了一声,接着一摘眼镜,眼泪夺眶而出,人也差点瘫坐到地上,两人连忙搀住。
就在前一天,宏川团队的二三十号人还在北京一家酒店的套房里面做最后的冲刺。为了这一天的审核会议,他们准备了十几个问题、100多页材料,一次次地反复推敲、一次次地反复演练,终于在这一刻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上市以后短短的6年时间里,宏川实现仓储规模5倍扩张并推动收入和业绩的高歌猛进。
这样的现象与宏川主要利用并购为主的发展路径有很大的关系。自上市之后,宏川先后并购了福建港能、中山嘉信、常州华润、常熟华润、常熟汇海、长江石化、沧州嘉会、龙翔集团、南通易联等公司。
“并购不是宏川在化工仓储行业的首创,但宏川却是化工仓储行业利用并购实现企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成功实践者。”林海川表示。
前文提到化工仓储行业是拥有“资金壁垒”“资源壁垒”“资质壁垒”“时间壁垒”等显著特点的高壁垒行业,一个新库区从筹建到最终顺利投产至少要5年的时间。
因此,宏川找到一条不同于大多数企业的发展路径——要想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并购是最佳的路径。
并购之后,变化十分明显。宏川能快速获取新并购库区的资源、技术、人才、市场等优势,从而加速发展。
“市场的竞争总在不断发生。若企业没有很好的方法从精做到强,从强做到大,最终企业想长期发展也是有困难的。”林海川坦承,“长期资金市场对于企业的要求很高,可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首先,要精准选择并购项目。宏川智慧在并购过程中,注重选择与公司战略发展趋势相契合、具有潜在价值的项目,确保并购后的协同效应和整合效果。
其次,要注重并购后的整合。并购完成后,宏川智慧注重与被并购库区的整合工作,包括企业文化、组织架构、人员配置、业务流程等方面的整合。
时至今日,宏川智慧已成为国内民营化工仓储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走出了码头储罐与化工仓库双赛道并进发展的扩张之路。目前,宏川智慧在全国经济发达、产业集聚的经济区域拥有14座大型仓储基地,总占地面积超过6000亩,拥有码头14座,储罐1044座,总罐容518.69万立方米,化工仓库面积6.49万平方米。(叶永茵)
(声明:本文为推广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违规或您认为该页面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处理。)